林麗珍 藝術總監‧編舞
Lee-chen LIN / Artistic Director, Choreographer
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,台灣重要編舞家之一。出生於臺灣基隆,畢業於中國文化學院舞蹈科,三十年來已編有多齣舞作,如《月光》、《葬花吟》、《白痴》、《愚夫愚婦》、 《不要忘記你的雨傘》、《大鵬與我》、《我是誰》、《天祭》、《醮》與《花神祭》等,同時亦跨足服裝設計。早期曾博得「台灣舞蹈界編舞奇才」美名,近年更屢獲國際肯定,2002年歐洲最重要的文化藝術電台ARTE遴選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八位編舞家,林麗珍為唯一出身亞洲的編舞家。2005年繼以其「未曾師承任何外國舞蹈流派,卻能以自身的生命歷練,融合藝術與心靈的諦思反省,發展出沉緩細緻的東方身體美學與豐采凝斂的舞台視覺,展現道地台灣孕育衍生的藝術生命力」為由,獲頒國家文藝獎。
林麗珍編舞早期即已展現鮮明的個人風格,於長安女中任教時,以編作百人大型舞蹈,連續五年得到台灣舞蹈大賽的首獎。隨後林麗珍的舞作逐漸受到台灣學院與藝文界的矚目,此時作品或渾厚深層,或空靈顛覆,以大膽嘗試的美學實驗,探訪心靈與身體的互動。1978年的首次個人舞展──「不要忘記你的雨傘」,以率性流暢的舞蹈語彙,將男女糾葛的細緻情愫展露無遺。
1982年至1989年,林麗珍暫時放下編舞,完全專注於照料兒子與家庭生活。然而在沉潛同時,林麗珍有感於本土傳統文化仍處於急速散佚之困境,遂召集志同道合之士,著手原住民樂舞與台灣民間習俗的田野採集工作。諸如台灣先民開疆闢土的血淚史、廟會節慶的迎神儀式、民俗慶典的禮俗藝陣與祭典醮事的古調歌謠,俱提供林麗珍復出之後的創作泉源,此亦為隨後成立的「無垢舞蹈劇場」播下以台灣常民生活內涵為元素的種子。
1989年的《天祭》為林麗珍復出後的首部作品。內容除了呈現沈潛時期對於民俗祭典的情感記憶之外,更召喚了在地文化的集體意識;於此舞作中相輔相成、相佐相生的衝擊暴力與母性慈悲逐漸成為林麗珍重要的美學標誌。而其融合超寫實的編舞技法,以及「空緩美學」對速度的重新思索,也在此作品中開始展露。
林麗珍源於鄉土卻不耽於本土,發於舞蹈卻不框限舞蹈。前者表現於對多種族群的在地關懷,後者則表現在其創作的多元領域。對於台灣這片土地的關切,亦以不同於漢族的思考呈現在1991年的《布農族樂舞篇》裡。林麗珍透過該族歌謠與祭典藝術形式,將族人小我的生命交織於個體/族群、母系/父系、人文/自然、戰爭/和解的種種環扣關係裡,其中超然又相互融合的永恆性,也預視日後「無垢舞蹈劇場」的藝術理念。而其多元的創作領域,或呈現在早期蘭陵劇坊的《代面》、《九歌》及《螢火》等,或跨足台灣電影中的舞蹈,編作《搭錯車》、《帶劍的小孩》、《笑匠》及《台北神話》等。
1995年無垢舞蹈劇場的成立,實踐了林麗珍的長年醞釀的「空」與「緩」美學,而台灣漢文化圈的歷史記憶、原住民部落的簡樸與厚重力道、傳統中國的美學源流、乃至自然生化的感發,也都匯流於林麗於無垢舞蹈劇場的作品之中:《醮》與《花神祭》的現身,一為禮敬天地的安魂史詩,一為歌詠自然循環不朽的生命價值:舞作中相輔相成、相佐相生的衝擊暴力與母性慈悲遂成為林麗珍重要的美學標誌,而其融合超寫實的編舞技法,開啟台灣儀式劇場的新格局,以及對速度的重新思索,回到身體原型的極簡美感──緩慢的步行,同時訴說著台灣土地的深沉記憶;兩齣均為林麗珍編舞臻至成熟之作,且深刻影響台灣舞壇,並使台灣文化躍登國際舞台,林麗珍帶著《醮》與《花神祭》,回歸大地為生命祈福。
2009年的《觀》是林麗珍以悲天憫人的情懷,借黑鳶的眼睛,透視地球、關照人心。用九年的時間學習、探討,用母親哺乳的心境,比擬水資源的珍貴,警示性的悲戚舞劇,超越神聖劇場的範疇。為林麗珍舞蹈美學趨近完整之「圓」的起點,《觀》再次以其原創性的舞蹈語彙,引領觀者一同貼近大地靈魂的內在風景。
* 以上圖文引用自無垢舞蹈劇場網頁:http://wougow.myweb.hinet.net/maino.htm *
傾聽身體的聲音・緩行中的慢舞
主講:林麗珍
(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、2002年歐洲ARTE電台遴選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八位編舞家之一)
與談:無垢舞蹈劇場團員
日期:2010年10月6日(三)
主講:林麗珍
(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、2002年歐洲ARTE電台遴選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八位編舞家之一)
與談:無垢舞蹈劇場團員
日期:2010年10月6日(三)
時間:19:00~21:00 (18:40 開放入場)
地點:東海大學 銘賢堂
為準備茶點及相關資料,鼓勵大家盡量採用事先報名以便統計人數。
報名e-mail:thu.lecture@gmail.com
亦歡迎現場報名參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