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東海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系列講座「台灣新本土—我們的土地.我們的人」
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
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
更正啟事:10/5 講者陳素香 與10/7 講者顧玉玲 對調
10/5 講者陳素香 與10/7 講者顧玉玲對調,講座題目與日期維持不變,更動後如下:
10/5《T婆工廠》放映座談會:探討台灣移工政策奴隸化的根源----我們是默許歧視/壓迫的幫兇嗎?
時間:18:00影片播放,19:00座談開始
主講:顧玉玲
10/7 我們─勞動與移動的生命記事
時間:19:00
主講:陳素香
如有不便,敬請見諒
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
本系列講座飲料使用吳子鈺的「雨林咖啡」:公平貿易,生態關懷
以公平價格,購自印尼亞齊省Takengon產地農家
未使用農藥化肥,採樹蔭栽培(shadegrown)
利潤回饋蘇門答臘熱帶雨林之關懷與復育
這是由吳子鈺所發起的印尼雨林咖啡計畫,仿效公平貿易模式,親自前往產區與農民商討合理收購價格,咖啡豆接採自然農法栽種方式,不使用農藥與化肥。從採收、水洗…咖啡生豆,一直到海運至台灣,最後到達吳子鈺家的倉庫,沒有經過任何一家盤商處理,全程由雨林咖啡團隊一手包辦。我開車到東勢載走一袋咖啡生豆,前往台中烏日泛野咖啡,交給我最信任最專業的張鴻國烘培師來處理烘培過程,最後到達東海和平咖啡館,由我自己裝袋而成,就是您眼前看到的成品。
對我來說這批咖啡豆,是比任何掛有公平貿易認證標籤的咖啡豆都來的公平,吳子鈺在收購過程中全程拍下紀錄,準備讓消費者了解你所喝得每一杯咖啡是如何來的,是誰種植、誰做水洗、誰來挑豆,這些勞動者在印尼當地社會裡的身份階級與生活環境如何?為何要做雨林復育?吳子鈺拍下了傷害熱帶雨林區的經濟盛品:棕梠樹與橡膠樹,為達第一世界的經濟價值,大量砍伐熱帶雨林以種植棕梠與橡膠等經濟作物,你我也是這些殺手之一,因為台灣更是這些經濟作物需求的共犯之一,所以我們都有對於雨林復育的責任。
當然講到咖啡最重要的還是品質,不管你有多偉大的理念跟行動,食品最在乎的是口感品質跟售價,不該只對生產者公平,消費者是產品的最末端,失去消費者的支持任何公平正義的貿易行為將成為泡沫。當子鈺帶回來第一批樣品豆,當天晚上我用賽風煮出了第一杯試喝,品質相當好,擁有曼特寧獨特的香氣跟後勁口感,不苦不澀帶點舒服的微酸,入喉之後馬上回甘,品質是絕對敢跟大家保證的。
價格上面會比我原本賣的公平貿易認證的咖啡豆還要貴一些,畢竟這是子鈺親自到產去去運作的模式,而且該給生產者的價格也是跟農民一起討論的,然後我也該給子鈺最合理的利潤,畢竟這些利潤是要回饋熱帶雨林的複育與關懷,而我自己也必須負擔咖啡館本身的營運,跟子鈺就價格方面我們討論很久,希望可以訂出一個對這個計畫、對咖啡館、對消費者都可以是合理的,於是,訂出了半磅(230克)270元,一磅(454克)500元。曾經詢問過咖啡專業的朋友,同等品質的咖啡豆是可以賣到更高的價錢,但是我很堅持對消費者公平,東西賣得出去才是對貿易有實質幫助,農民才有第二次的收購機會,這才是健康的貿易,對農民、消費者、土地才能永久的公平實踐。
這件事屬於大家的,不是吳子鈺一個人的,我們一起努力達成這偉大的目標。當然我不喜歡講做作的話,當我寫下這篇文章的同時,我也具備販售咖啡豆的資本家,這是ㄧ件矛盾的事情,我並不想訴說正義來博取你得信賴與同情。最實際的說法應該是,我希望販售這些咖啡豆可以為我的店分擔營運成本(講這麼好聽,就是賺錢啦 幹),同時支撐雨林咖啡計畫的進行。
子鈺加油!我也加油!大家一起加油啦!公平、環境正義不是掛在嘴巴當光環,或是博取消費者的同情跟信賴。就做吧!
*以上圖文引用自:東海和平咖啡館:http://thupeacecoffee.blogspot.com/*
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
緣起
「台灣新本土—我們的土地.我們的人 」 系列講座的內容,是有感於當今台灣為多元族群共存的社會,今日台灣的本土已不再單單局限於本省人、外省人的二元對立,而是有更多元的族群,如原住民、移民...等多面向的議題,我們想藉由這一系列的講座,讓學生們跳脫傳統的刻板印象,多去認識台灣的土地、台灣的人,並且更深刻的去體會當今台灣的「新本土」。
關於「新本土—我們的土地.我們的人」
在現今電子資訊發達的現在,許多人都是透過大眾媒體來了解當今的台灣現況,但這同時也浮現了一個問題:在主流媒體以商業利益為前提,不斷地強化某些社會議題以吸引社會大眾目光之下,我們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知不自覺地逐漸產生偏差。
「新本土」其實並不新,而是台灣這塊土地實實在在的樣貌。在台灣這塊土地,滋養著各式各樣的人,發生著各式各樣的事,但許多部份卻被主流媒體所疏漏。在還原台灣這塊土地原有樣貌的過程中,也許會有人對他腦海中台灣應有的現況產生出入;「本土」不是只有省籍對立、不是只有日本舊殖民認同、崇洋哈日這些沈重/對立的問題;由台灣地氣所滋養出的人們,就像母親與胎兒臍帶相連的關係,「新本土」就是要刷去層層厚重的包覆,重新看見台灣這塊土地與人的親密關係。
有人正從台灣走向國際,有人正從國際走向台灣,也有人終其奉獻一生留在台灣。無論是什麼身份,什麼職業,做著什麼樣的事,移動或不動,他們的足跡都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。這沿途漫漫的足跡,就是我們想與生活在台灣的人一起去追尋的。
「新本土」其實並不新,而是台灣這塊土地實實在在的樣貌。在台灣這塊土地,滋養著各式各樣的人,發生著各式各樣的事,但許多部份卻被主流媒體所疏漏。在還原台灣這塊土地原有樣貌的過程中,也許會有人對他腦海中台灣應有的現況產生出入;「本土」不是只有省籍對立、不是只有日本舊殖民認同、崇洋哈日這些沈重/對立的問題;由台灣地氣所滋養出的人們,就像母親與胎兒臍帶相連的關係,「新本土」就是要刷去層層厚重的包覆,重新看見台灣這塊土地與人的親密關係。
有人正從台灣走向國際,有人正從國際走向台灣,也有人終其奉獻一生留在台灣。無論是什麼身份,什麼職業,做著什麼樣的事,移動或不動,他們的足跡都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。這沿途漫漫的足跡,就是我們想與生活在台灣的人一起去追尋的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